第(3/3)页 庾翼死后,正是桓温继承了庾翼衣钵,领导对成汉和北方胡族的战争。 成年后的桓温为人豪迈爽朗,有雄风高节,姿貌奇伟,面有七星。史称桓温“挺雄豪之逸气,韫文武之奇才。”刘惔(魏晋八君子之一,有识人之明)曾称赞他说“温眼如紫石棱,须作猥毛磔,孙仲谋、晋宣王之流亚也”。并不辜负庾翼的荐举,也确如温峤所言:有奇骨,真英物也!当然,刘惔还说:“不可使居形胜之地,其位号宜常抑之”。刘惔不仅看出桓温才华横溢,更看出桓温志向非常。 或许,真的是相由心生吧!人心中所思所想和所有的志向,日积月累后,会长在脸上。 公元345年七月,庾翼去世,八月,桓温接替庾翼任安西将军、荆州刺史、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,并领护南蛮校尉,掌握了东晋在长江上游的兵权。从那一天起,桓温手握雄兵,居形胜之地(荆州),开始了他的枭雄之路。 其实,庾翼死前希望接替自己的人并不是桓温,而是他自己的儿子,虽然庾翼非常欣赏、器重桓温,但并不代表他愿意向朋友出让自己家族的权益。荆州,太过重要! 东晋朝廷在商讨庾翼的继任者时,推荐桓温的何充(执政中枢)对荆州的战略地位有过一段精彩阐述: “荆、楚,国之西门,户口百万。北带强胡,西邻劲蜀,地势险阻,周旋万里。得人则中原可定,失人则社稷可忧,陆抗所谓“存则吴存,亡则吴亡”者也。” 那时那地,荆州具备了东晋建国以来最好的社会经济实力和优越的地理环境,荆州是战备物资中心,是战士来源之处,是南征成汉的桥头堡,是北伐中原的前进基地。荆州,由于地处长江上游,是东晋王朝国之西门,随时影响建康安全,威胁东晋安危。执掌荆州,为桓温后来的南征和北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。并且,从此之后,桓氏的兴亡与荆州紧密联系在一起。 突然想起《隆中对》中的一段话:“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,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,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?诚如是,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。” 可惜后来荆州丢了,于是,诸葛孔明纵使有经天纬地之才,也只能坐困西蜀一隅,六出祁山而无功。 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好青年桓温是决然不会沉溺于温柔乡中吃“软饭”的,否则也绝不会有史书中那般赫赫威名!艰难险阻或者安逸享乐只会让怯懦者止步,梦想却会敦促强者义无反顾,一往无前。 345年,前燕还是东晋的属国,并没有后来的那般强大,依然在辽东的土地上东征西讨,寻求机遇发展壮大,偶尔也会派遣使者,问候一下作为宗主国的东晋朝廷。强大的后赵还没灭亡,石虎也还健在,在暴风雨来临之前,正和他的儿子们过着残害人类的好日子,家庭和睦,其乐融融。 那年,刚刚兵权在手的桓温内心却是澎湃的,躁动不安的。有志向者,还需要有实力去实现,现在,他都有了。并不打算等待,渴望建功立业的目光投向了西南一隅的那个国家——成汉帝国。 消灭成汉的战争因为桓温的到来而紧锣密鼓的准备着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