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严峻形势下,东晋升任桓温为征讨大都督,督司、冀二州诸军事,率军讨伐姚襄。 桓温第二次北伐开始。 356年八月,北伐军到达伊水,久围洛阳而不克的姚襄随即撤围,率兵迎战桓温。 伊水之战,桓温识破姚襄诈降之计,亲临战阵,披甲督战。晋军结阵向前,大败姚襄,斩首数千,姚襄仅率千余人逃走。随后,叛将周成向晋军投降,北伐军收复洛阳。 当时,军中盛传姚襄已死。许、洛百姓闻之,无不望北而泣。 当时,弘农杨亮自姚襄处投奔桓温,对战败而逃的姚襄做出如下评价:神明器宇,堪比孙策,然而雄略武勇,恐在孙策之上。 357年,姚襄被前秦将领邓羌所杀,时年二十七岁。 收复故都洛阳后,桓温拜谒并修复先皇陵寝,数次上书东晋朝廷,要求还都洛阳。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,随着岁月流逝,老一代中原遗民渐渐消亡,年轻一代并没有切身的亡国之痛,北伐的“人和”优势正在淡化,此次进军洛阳是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。前秦正在忍受符生的苛政折磨;前燕慕容氏内部不稳,慕容俊在幽、冀一带疲于奔命;而东晋经过数年修养生息,国力大增,正是还都的大好时机。 但是,建康城中的东晋君臣早已忘记南渡时“唯有蹈节死义,以雪天下之耻”的誓言。 江南的大宅子已经建起来了,各处产业也早已经丰硕,完全适应江东生活的东晋君臣一心偏安,不敢也不愿返回故地。认为迁都洛阳是“驱踧于穷荒之地……离坟贲墓,弃生业……舍安乐之国,适习乱之乡”。 总之,好日子已经过上了,除了桓温,大家都不想走。 桓温只能徒然叹息:“永结根于南垂,废神州于龙漠,令五尺之童掩口而叹息!” 无奈之下,桓温携周成及三千余家平民南归。 第二次北伐至此结束。 由于前燕的扩张,司、青等四州随即得而复失,北伐成果没能保住。 第二次北伐收复了洛阳,赶走了姚襄,达到了预期战果,桓温声威大振。《世说新语》中载:“简文作抚军时,尝与桓宣武俱入朝,更相让在前。宣武不得已而先之,因曰:“伯也执殳,为王前驱。”简文曰:“所谓‘无小无大,从公于迈’”,正是在此时发生。桓温的声威,已经达到可以和当时尚在主政的简文帝司马昱“无大无小”了。固是谦辞,却也是写照。 北伐的成功加深了朝廷对桓温的忌惮,永和十二年(356)第二次北伐结束,升平四年(360年)朝廷才因功加封桓温为南郡公,桓温既没能掌控朝堂,也没有获得豫州、徐州的控制权,这为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埋下伏笔。 不可否认,对更高权力的追求,是桓温北伐目的之一。战场上为祖国披坚执锐的将军,同样也梦想着出将入相,万户封侯。投笔从戎去,万里觅封侯。这并不是桓温的过错,恰是他的动力所在。 关乎根本利益之所在,才会迸发出洪荒之力的英勇。 第二次北伐成果的丧失,也让桓温深刻认识到国力不足的无奈。数万将士浴血拼杀的辉煌战果,却因为后续力量不足而拱手让人,这是桓温后来实行“土断”的直接原因。 国与国的战争,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角逐! 第(3/3)页